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中的意义
时间:2016-07-18
浏览次数:212
来源:
C反应蛋白(GRP)是肝细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在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 。在正常情况下,CRP在血液中的含量极低,但若是身体组织出现损伤时,如手术、炎症以及急性感染等,此时血中CRP的浓度将急剧上升,一般在炎症发生的6h-12h后便能在血液中检测到。最早CRP被运用于活动性风湿热的诊断中,近年来,由于敏感、简便与准确的检验方法越来越多,CRP又再次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焦点。
通过对因感染入院的患儿,运用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细菌感染组WBC、CRP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值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而且检测值较正常参考范围值高出许多。
在临床上,CRP主要通过肝细胞进行合成,其中白细胞介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类的炎症因子可对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通常情况下合成量保持在1-10mg/L范围内,但当患者因某些原因出现急性炎症时,合成量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按照临床经验来看,若患者机体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之后,如创伤、肿瘤、理化或是感染等,5h-8h内血液中CRP的含量将迅速升高,一般24h内CRP检测值就会出现峰值,这一峰值将高出正常数值范围的数百倍。而半衰期通常在5h-7h,若机体感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之后,其CRP检测值将在1h-2h之内快速下降,但一般需要1周的时间CRP检测值才能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
临床研究证实,CRP不仅仅是炎症的一种标志物,其同时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全过程。儿童由于其感染疾病的概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病情都比较严重,而且早期诊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过去对于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需要采集脑脊液与血液标本,然后对标本进行培养之后,才能利用分离涂片镜检对其进行鉴定,一般需要将近1周的时间,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使患儿的不适症状无法得到及时缓解。同时这种鉴定方法在采集检验标本的时候,也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通过本次的对比研究可知,CRP与WBC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对于细菌感染而言,其常表现为体温、粒细胞、CRP、WBC均升高,而由于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普遍较低,以及自身的应激机制不完善等,使其在面对感染时往往不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同时在临床中还发现,小儿血常规中WBC的正常范围比较宽,对于那些本身WBC基数就很低的患儿来说,只要WBC升高的幅度不大,一般都不会超出正常范围值的上限;并且白细胞值极易受到如情绪和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仅凭血常规一项检验很难确定患儿是否属于细菌感染。所以,CRP由于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及所需标本量少等特点,被儿科医生联合血常规用于对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中。
除此之外,CRP血常规联合检验还能对临床用药给予较好的指导。众所周知,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将使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以及使机体内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严重是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后果。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成为了儿科医生与患儿家属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儿科医生可以借助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结果对患儿的感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当检验结果中CRP与WBC计数同时升高时,可考虑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而对于CRP与WBC计数处于正常数值范围内时,则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视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CRP与WBC的计数变化情况不同的患儿,则必须做好相应的随诊观察工作,毕竟CRP的变化并不是抗生素使用或停用的唯一依据。由此可见,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对于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提高鉴定的速度,为患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还能对用药给予较好的指导,为患儿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
来源:检验医学网